素有馬戲之鄉、書法之鄉、燒雞之鄉美譽的宿州市埇橋區,尊重群眾意愿,堅持因地制宜,融入歷史文化,力求把美好鄉村建設打造成“民生工程”“品牌工程”“橋梁工程”,真正讓農民“在一樣的土地上過不一樣的生活”— 5000畝集中流轉土地一望無際,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初具雛形,一棟棟頗具皖北風情的徽式別墅整齊劃一,現代化的衛生醫療服務中心、設施齊全的農家書屋和文化大院一應俱全。走進宿州市埇橋區西二鋪鄉二鋪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天藍、水清、地潔、村美的田園風光。 村口1200多平方米的健身廣場上,幾十種健身器材排列有序。正在娛樂健身的村民曹潛激動地說:“19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俺只需繳10萬多元就住上了,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啥叫中國夢,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夢啊! ” 來到群山環繞的夏劉寨村,如同走進水墨江南。 “通山水渠五里長,行人倒映水中央。 ”傍晚的村莊,山風陣陣,燈光閃爍,遠遠望去,500多個農家別墅如同坐落在山谷里的江南小城。清晨的小山村,人們在清澈的溪水邊挑水、洗衣、打招呼,一曲曲拉魂腔在山里久久回蕩。 “萬畝良田閃金光,果樹滿山飄溢香,五畜六業人興旺,樓房林立路通暢。 ”二鋪村和夏劉寨村就是埇橋區美好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埇橋區委、區政府把美好鄉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四化同步”的著力點,堅持城鄉一體發展,堅持“三不三重”建設理念(即不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自然風貌,重經濟適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續建設),圍繞 “四美三宜”建設目標(科學規劃布局美、生態宜居環境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宜居、宜業、宜游),實施村莊建設等五大工程,構建領導包扶等六大保障機制,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兼容、具有皖北特色的美好鄉村建設“埇橋路徑”。 突出村莊規劃 建設特色鄉村 橋區是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和農村綜合改革實驗區,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科學規劃布局美,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建設目標,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和諧幸福新 橋。 “科學規劃是美好鄉村建設的前提,沒有高水平的規劃,就沒有高水平的建設,要樹立強烈的規劃意識,整體效果,兼顧歷史文脈,人文特點,使之各具特色,村村不同,村村有景,相映成趣。 ” 橋區委負責人說。 這個區堅持“一村一規劃、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的工作原則,結合村莊地理位置、產業發展、人文底蘊等特點,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努力防止千村一面、村莊建設城市化的現象。西二鋪鄉的溝西村依托近郊鄉村、觀光農業、采摘農業等優勢,著力打造宿州市的“西城花園”;符離鎮沈圩村依托濉河十里桃花長廊以及東林草堂、符離曉渡等歷史遺存,開展舊村改造提升與拆舊建新相結合的美好鄉村建設,并結合區域自然資源和產業資源,提出以農促旅、農旅結合的發展之路,著力打造以農家采摘體驗、田園觀光等農家樂為主題的“美好農莊”;桃園鎮光明村依托百畝良園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以及呂寺鄉村工業園兩大平臺,突出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加工型農業,著力打造“皖北經濟強村”。通過高點規劃、特色規劃,形成了一批個性彰顯、亮點突出的特色精品村。 突出資金整合 建設宜居鄉村 美好鄉村建設,錢從哪里來? 橋區堅持“整合國家支農資金、爭取省市獎補資金、區級財政專項資金、農民籌資籌勞”四個結合的投入機制,并以土地綜合整治與置換項目和采煤塌陷區治理項目為基礎,制定了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做到項目跟著美好鄉村轉、資金跟著項目轉,共整合涉農資金2.2億元。 積極發揮項目資金的導向作用,爭取社會資金投入,合力推動公共服務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在“11+5”公共服務項目上,64項規定動作已完成62項;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共新建、改造、提升房屋3300多套,修鋪道路69.8公里,修鋪下水道38公里,美化涂白36萬多平方米,疏通河道、水渠近3萬米,整治溝塘1700多米,農民出行、居住、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突出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鄉村 橋區始終把治臟、治污、治亂作為美好鄉村建設的重點,以“三清”、“四拆”、“五化”、“六整治”為抓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雜物;拆危房、拆豬圈、拆旱廁、拆院墻;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公共設施配套化;整治亂搭亂建、整治亂堆亂放、整治亂扔亂倒、整治亂潑亂排、整治亂貼亂畫、整治溝塘河道,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截至目前,共建設污水處理設施6處,8個重點示范村共配備保潔員50多名,配備大小垃圾收集車120多輛,拆除危舊房屋1900多間,旱廁1420個,新修公廁27個,清運垃圾12萬多噸,綠化面積5.1萬平方米,新辟特色小菜園、小果園、小竹園500多塊。八個示范村環境初步實現了“全面整治、全天保潔、全程管理”的目標,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突出產業引領 建設實力鄉村 堅持“一產接二連三”的產業發展思路,依托現代農業“兩區”建設,結合五大基地,即高標準糧田示范基地、帝元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符離集燒雞產業基地、八張設施蔬菜及蒿溝中藥材基地、順河林木產業基地、四大主導產業(糧食、蔬菜、畜牧、林木)、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創新和農村土地規模流轉,深入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引導和支持傳統農業產業向現代農業產業和工業產業延伸轉化,農業產業和工業產業向服務流通業融合,重點培育了一批產業特色突出、經濟效益顯著的專業村。夏劉寨村投資1.5億元的華瑞有機蔬菜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加快機器設備安裝;八張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2家、專業合作社10家等。通過發展主導產業,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加快美好鄉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突出文明鄉風 建設和諧鄉村 這個區注重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始終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積極發揮好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人為本,量力而行,積極作為,有序推進,凝聚了美好鄉村建設的合力。始終堅持文明鄉風培育,以鄉鎮群眾工作中心和村級群眾工作室為平臺,以“六個一批”(選樹一批鄉村道德楷模、建設一批鄉村學校少年宮、組建一批鄉村志愿者隊伍、培育一批幫扶共建示范單位、推出一批鄉村特色文化載體、評選一批鄉村創建先進典型)、“星級文明戶”、“平安家庭戶”評比、“ 橋好人評比表彰”及“志愿服務隊活動”等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鄉風文明創建活動;以“一場一室一墻一站”建設為內容(即群眾室外休閑健身廣場、文化室、文化墻、志愿者服務站),積極推動農民文化樂園工程,實現“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致,一村一品牌”,譜寫出了文明、和諧的美好鄉村新篇章。美好鄉村的愿景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建設熱情,目前31個試點村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圍繞景區、農家樂等重點項目,推出了一批精品旅游點,建成了一批以鄉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休閑旅游群落。 經濟發展實現“開門紅” 春意漸濃,正是大干快上的好時候! 橋區乘著宿州市大改革、大開放的東風,扭住關鍵、壓實責任,在工業經濟、現代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全面發力,實現首季“開門紅”。 加快培育首位產業。落實市“3111”行動計劃,將紡織服裝作為首位產業打造,立足宿州紡織服裝產業城,依托七匹狼、寶德等品牌效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結合春節期間梳理出的招商信息,由區政府負責人帶頭,分赴浙江、福建、上海等地進行精準招商,重點圍繞福建柒牌服飾、廣東森仕服飾等6個投資項目進行再洽談,力爭項目盡快簽約落地。 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按照項目建設“五個一”工作要求,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和領導干部聯系項目制度,對風力發電項目、帝邦服飾等82個區重點調度項目進行梳理,落實“保姆式”服務,掀起新一輪項目建設 “大會戰”。 橋區四大班子責任領導靠前指揮、一線督戰;責任單位“一把手”親自掛帥、一線落實,全面恢復重大項目建設,對盛世達工貿等15個項目排出時間節點,全力推進,力爭做到在談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早建設,建設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早見效。 加快推進城鄉建設。 橋區不斷完善城市房屋和土地征收機制,工作人員全部吃住在征收現場,宣傳政策、解答疑問、丈量面積,由于服務周到,群眾積極配合。 2013年實施的三個地塊全部恢復施工,今年新啟動的兩個地塊正在公告征收補償方案。 1200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已撥付資金800萬元,開始把任務分解到村;保障房建設步入正軌,2013年“濱河花園”續建460套廉租房、200套公租房主體完工,正在進行裝修施工;今年公租房建設任務2734套,其中“濱河花園”634套公租房已全面開工建設。 加快園區載體建設。啟動 橋區經濟開發區規劃編制工作,初步完成地形圖測繪;搶抓徐州的“東進南拓”的戰略機遇,加快與徐州銅山經濟開發區對接,按照“產成一體”思路,加快路網等配套建設,提高園區承載能力。目前,污水處理廠項目全面恢復建設,預計6月份試通水;3條道路正在進行招投標。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三大園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園,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1萬平方米曬場完成基礎建設;西二鋪都市農業示范園、萬里紅蔬菜批發市場二期工程投入使用;符離沈圩花卉苗木示范園,正在進行白易黃桃采摘園、琪瑜苗圃花卉園等規劃。五大基地有序推進:八張設施蔬菜基地,3000平方米育苗智能溫室建成使用;帝元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基地107畝固定式噴灌設備安裝完成;蒿溝中藥材基地小農水項目竣工,1000畝滴灌設施完成安裝;百畝良園蔬菜示范園干菜加工生產線建成投產。 整治抓“六有”城鄉換新顏 汴河街道位于宿州城區北大門,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頻頻落地,然而,“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是汴河街道過去的真實寫照。去年以來,街道站在新的生態文明建設起點上,創新模式,建章立制,實施以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為內容的“美麗汴河、清潔鄉村”活動,努力實現鄉村環境天長藍、樹長綠、水長清、地長凈。截至目前,汴河街道印發“三線三邊環境治理”、“健康 橋”宣傳材料10000多份,張貼、懸掛宣傳標語、條幅100多個,拆除違章建筑460平方米,清運垃圾106噸,粉刷墻體5760平方米,疏浚河流3112米,修建道路26400平方米,綠化植樹1000多棵。 現在的汴河街道,無論是巷口、村口、路口,果皮紙屑不見了,破磚爛瓦柴草垛也消失了,保潔員穿著“黃馬甲”,拉著垃圾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最近,汴河街道又利用四臺機械在合徐高速公路兩側打穴植樹,實施環境整治提升工程。一幅美麗、宜居、小康的汴河畫卷正徐徐展開。 去年以來, 橋區強力推進“三線三邊”暨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不斷創新舉措,注重建立機制,取得顯著成效。 有組織有方案。 橋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親自掛帥的“三線三邊”暨城鄉環境整治工程指揮部,區委、區政府印發了《關于開展“三線三邊”暨農村環境整治工程的實施意見》,全區24個鄉鎮和近郊3個街道辦事處也都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切實可行的方案。 有隊伍有設施。全區各鄉鎮、村及街道辦事處、社區都建立了專業保潔員隊伍和環衛設施,對環衛工人進行崗前培訓,統一服裝、統一標識,掛牌上崗,按時上下班。每5戶配備一個垃圾桶,每自然莊配備一輛電動垃圾車,每村配備一輛垃圾轉運車,每一個鄉鎮、街道建設2到3個垃圾填埋場。 有經費有機制。在區政府撥付各鄉鎮啟動資金30萬的基礎上,各鄉鎮不等不靠,積極籌措配套資金,保障整治有序推進。各單位都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制,實行全天候的巡查制度,責任到人、劃片包干、責任包保。各鄉鎮還建立了對鎮、村保潔員的獎懲機制,實行基礎工作加績效工資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做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 有思路有重點。把主要精力用在主干道、接壤處、鄉鎮街道上,都把清掃垃圾、拆除亂搭亂建、清除亂堆亂放,綠化、亮化、美化作為重要內容。加大對國、省道、高速路段等重點道路沿線兩側垃圾、占道經營、占道堆放的清理力度。重點對與臨縣交界處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硬化、綠化、亮化。 有宣傳有氛圍。采用宣傳車、戶外宣傳牌、懸掛橫幅、刷寫文化墻、發放明白紙、倡議書,廣播電視、有獎問答、與居民、商戶簽訂門前五保責任書等多種形式著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了“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引導培養居民養成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習慣。 有考核有獎懲。嚴格實行獎勵先進、懲罰落后考核獎懲機制,實行一周一考核、一月一評比,一月一獎懲,對發現的問題建立臺賬;采取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重點路段進行密集督查,建立健全督查督辦、情況通報、掛牌落實、后進約談、末位表態等制度,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動態督導機制。 紡織服裝城聚力闖市場 去年以來,中國中部(宿州)紡織服裝產業城建設快速推進,生產加工區,商貿物流區,創意研發區,教育培訓區,會展旅游區及和諧人居新城為一體的“五區一城”規劃已經形成。 目前,產業城入駐的重點項目主要有七匹狼服飾、寶德服飾、香港嘉華服飾、福建聯達服飾、歐美龍圖圖兒童用品、福建翔升紡織面料項目等。七匹狼服飾目前有員工近 400人,啟動服裝生產流水線8條;寶德服飾目前有員工近400人,啟動服裝生產流水線9條。 產業城組建了招商部、項目部、綜合部、服務中心等,并成立了督查室,各盡其責,高效運轉,通力配合,共同為項目建設做好服務。區紀委、監察局派專人駐區,監督園區工程建設、資金撥付等重大決策,發現問題及時叫停。針對當前產業城已投產、開工、啟動項目的具體情況,指揮部將根據其實際發展需要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幫助,切實解決項目在用工、環評安評、注冊審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力促項目建設順利推進。為給入園項目創造有利條件,區政府已籌集2億元建設資金,計劃建設經六路、經八路、緯十一路東延和西延、緯五路東延,以及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新事】 低保評議 公平公正 “我家兩口人,4畝地,每年藥費開支2萬多元……”日前,在 橋區曹村鎮閔祠村召開的低保評議大會上,農民付萬金一上臺就把家里的情況和盤托出。 評議員問;“你現在住幾間房子? ”“70年代蓋的三間瓦房。”……向付萬金發問的評議員都是村里選出的黨員、群眾代表和監委會成員。 村里的117名申請低保對象逐一上臺陳述并接受詢問,之后,20名評議員進行無記名投票,并當場宣布結果。 “俺這次得了18票,經過公示之后,俺家就能吃上低保了。 ”付萬金高興地說。 “過去群眾吃低保,雖然經過‘三審二示’,但仍難以避免‘人情保’、‘關系保’。 ”72歲的村民武仲書說,現在不用求,不用托,明明白白就能享受優惠政策。 這次現場投票公決,有13人沒有進入低保行列,村民武仲量就是其中一戶,他說:“俺家情況好轉,名額應該讓給更困難的人。村里取消俺的低保名額是大家公平決定的,俺沒二話。 ” 為從源頭上預防 “人情保”、“關系保”及優親厚友等問題, 橋區在篩選低保對象時,實行民主票決制,評選全程公開透明,采取無記名投票。票決之后,這個區還派出黨員干部走村入戶,調查摸底,給“救命錢”再安一把“陽光鎖”。 農家書屋 備耕充電 “沒想到‘小廟’藏著不少真經。”日前,宿州市 橋區欄桿鎮姜樓村村民張德力老早就來到農家書屋充電備耕。 張德力去年的西瓜效益不太好,在親朋聚會的酒桌上,有人提議他到農家書屋取取經。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老張在農業種植、養殖的書架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你看這書里說得頭頭是道,不但能看病,還會下藥。 ”張德力翻開小冊子第98頁,里面既有西瓜重茬減產的原因,又有解決西瓜重茬減產的辦法,圖文并茂。 橋區從2007年開始,先后投資6700萬元,在全區實現了農家書屋全履蓋,截至目前藏書近70萬冊,極大豐富了全區農民的文化生活。 本期月刊組稿:張成伍、周浩、鄭杰、羅軍輝、何雪峰經過環境整治,光明村煥然一新。服裝產業城員工培訓場景。灰古鎮開展農村土地復墾。現代化的制式服裝熨燙流水線。放心蔬菜長勢喜人。 環宇社區十幡鑼鼓排練。
|
|||||||
聲明:因本網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機,籃球架,體育用品,塑膠地板,動感單車,舞蹈把桿可能因為顯示器顯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實物顏色不符,依實物為主,請大家諒解!具體詳情請咨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