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塔有這樣一個社區,連續創造出許多個全市第一。 第一個把社區離退休黨員進行屬地化管理; 第一個定期開展多項目社區文化節,并創辦全市第一份“社區簡訊”; 第一個把改制的幼兒園、衛生所接收到社區,解決了居民就近入托、看病的問題…… 這個在黨建、民政、勞動、計生、文化等多個方面、多次獲得全國、省、市、區表彰的社區就是紅專南路社區,它已經成為雁塔區社區建設的樣板與典型。取得這樣的成績,與一個人密切相關。如今,他的名字已經傳遍了雁塔的大街小巷,他就是紅專南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閆中華。2001年8月25日,宣布就職的第二天,閆中華便帶領全體社區干部走家串戶深入了解居民生活狀況,拜訪駐社區單位建立聯系,很快,社區里有多少下崗職工,有多少老年人、殘疾人,他們的基本情況、生存狀態……閆中華便全都了如指掌。 居民王玉奎因高位截癱已臥床30年。在一次家訪時,閆中華得知王玉奎因為家門口的臺階太高,輪椅過不去而很少到戶外活動。聯想到其他殘疾人、老年人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閆中華便自己找來沙子、水泥,請人在小區內修建了無障礙通道。 十年前,王玉奎的兒子因病導致眼睛失明,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一刻也離不開人照顧,由于老伴也是年邁多病,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基本上都壓在了兒媳丁水彬的身上。得知王玉奎一家人生活得不容易,社區一成立,閆中華不僅把他們家作為自己的聯系戶,每月都要去探望,還給老王失明的兒子也辦了低保;在社區成立養老服務站的時候,又給老王的兒媳丁水彬安排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為了給殘疾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融入社會的舞臺,紅專南路社區成立了殘疾人協會,首批會員超過50人。社區先后舉辦了多次殘疾人書畫展,殘疾人的生活漸漸變得豐富多彩。紅專南路社區有近兩千名老年人,如何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社區主任一直在思索。閆中華積極爭取駐地單位的支持,成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配置了書報雜志、健身器材,添置了輪椅、拐杖等器材,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 |
聲明:因本網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機,籃球架,體育用品,塑膠地板,動感單車,舞蹈把桿可能因為顯示器顯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實物顏色不符,依實物為主,請大家諒解!具體詳情請咨詢:029-85420958 |